对市政协第四届四次会议第110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0-09-14 16:01信息来源:办公室 【字体:  

 

巴中市民政局

对市政协第四届四次会议第110号提案

答复的函

 

民盟四川省委直属巴中总支部委员会:

感谢贵单位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社区依法治理能力的建议》(第110号提案)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加快推进社区依法治理能力的建议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适应城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深化乡村两项改革成果、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是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的主要内容,是推动我市城乡社区治理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和民主化的具体措施。为提升社区依法治理能力,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重塑基层治理框架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既是基层治理组织架构上的重大变革和完善,又是区域经济地理版图及其空间布局的优化重塑。我们始终将其作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紧抓实。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已基本完成,全市乡镇(街道)从200个优化到139(其中:6个乡、116个镇、17个街道)共减少乡级行政区61个,减幅达30.5%建制村由2177优化1316个,减少861个,减幅达39.54%,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三个强化”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紧贴市情实际、紧盯关键环节、紧抓时序进度,科学合理谋划、精心组织实施、依法循序推进,今年上半年在积极应对新冠疫情的同时,启动了第二批即通江县、平昌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位统筹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作为一项揽全局、管根本、利长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来抓,构建起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齐动的 1+5+7”组织领导架构(即:“1”个领导小组,“5”个指导督查组,“7”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出台“1+3+4”制度保障体系(即:1个《指导方案》,3个工作纪律保障文件,出台4个配套政策文件)。二是强化风险管控,稳妥有序推进。在严格落实“五个一批”的同时,以改革为契机,按照3+4+5”原则妥善选配干部(即:“三个坚持”“四个搭配”“五型干部”),既确保了干部队伍稳定,又优化配强了乡镇部门干部队伍力量。将“五个必谈”贯穿于改革工作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政策引导、逆向补短、严控舆情,严格按照省委指导意见的“四个步骤”依法有序推进,改革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区域性风险和群体性事件。三是强化责任落实,高质高效推进。全市乡镇(街道)减少乡级行政区61个,乡镇平均面积由61.37平方千米增加到84.75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1.84万人增加到2.71万人;调整布局6万人以上的中心镇10个,打造特色产业的镇5个,发展生态旅游的镇7个,建设重点镇15个。

(二)“三个优化”全面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启动以来,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一手抓防疫防控,一手抓改革发展,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依法推进,改革“前半篇”文章已基本完成。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建制由“量多质弱”向“集中向好”转变。针对全市行政村“一多二少三弱”特点(数量多,人口少、资源少,组织弱、实力弱、服务弱),按照人口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改革目标,进一步调大人口规模、调优建制形态、调强发展实力。调整后,全市二合一的村619个,三合一的村131个,四合一的村7个,并入城镇社区的村104个;1500-3000人的村占比达到68.3%1500人以下的村由1556个减至92个,5000人以上的村从0个增加到5个,村平均人口增幅达65.85%,较大范围内盘活了农村资产资源,形成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集镇村-中心村-特色村”的发展体系得到初步构建。二是优化要素配置,实现发展由“单打独斗”向“全域统筹”转变。着力打破制约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有序流通的壁垒,推动土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要素资源有效整合、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底部基础。调整后,形成500亩以上特色产业村236个,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村63个,保留历史文化名村52个,实现了每个乡镇不少于1个内生动力足、带动能力强的中心村,村平均面积由5.27平方公里增加到8.73平方公里,重构了经济地理版图。三是优化干部配置,实现服务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坚持把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与书记、主任“一肩挑”同部署、同推进,同步建强乡村干部队伍,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服务能力。调整后,全市减少干部职数1162人,村均常任干部职数由3.5人增加到5.4人,干部待遇由1500增加到2600元,干部平均年龄由52岁下降到43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占到了65.1%,大专以上提高到21%一肩挑占比达91%,实现了村干部总量减少、村均力量整体增强、待遇报酬显著提高、能力结构全面优化,确保基层事情有人办、愿意办、办得好。

(三)“三个完善”谋深做细改革“后半篇”文章。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大跃进,必须以民为本、尊重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法依规、稳妥慎重,把握好各项工作的时效度,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运用改革“前半篇”文章经验,把握发展、服务、治理“三个核心关键”,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谋深做实“后半篇”文章,巩固改革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推动改革红利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释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完善基层服务功能。在被撤乡镇设立便民服务分中心,由1名副科级干部值守,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置便民服务代办点,常态化推进学校、卫生院按照现行管理体制运行,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降低。推行权力下移、服务下延,将部分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审批服务事项一并纳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枚印章管到底”。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按照逆向补短的原则,优先补齐被撤乡镇的民生短板,加大被撤乡镇的投入保障,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既定的有关被拆乡镇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养老等涉及民生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消被撤乡镇群众“害怕改后就不管”的疑虑。围绕新的乡镇和村庄布局,提前思谋,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优化配置教育、医疗、养老、便民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基层发展实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完善基层考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合并后乡镇(街道)达标管理体系,对机构整合、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领和促进新老乡镇融合发展。改革完善考核体系,健全县级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之间双向考核评议制度,对基层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工作,实行条块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完善社会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办法,提高群众在考核评价工作中的话语权。

(四)积极稳妥推进村民小组和社区建制调整优化。今年以来,我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和社区建制及治理优化作为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市县联动、提前谋划、积极推进。一是提前调研,摸清底数。建立健全市到镇、县到村、镇到户调研机制,全面摸清了小组规模、干部结构、宗族聚居、资产状况、债权债务5项基本情况,分类建立产业发展”“集体资产”“债权债务”“风险隐患”4本台账,锁定三资权属和债权债务关系。全市城市社区150个,集镇社区353个,城市社区占比(29.8%)远低于全省(47.4%);其中,城市社区平均人口5269人, 2万人以上的社区有22个,农村社区平均人口1300人,500人以下的社区30多个;常住人口最多的通江县壁州街道春长坪社区高达29275万人,最少的南江县赶场镇旭光社区户籍人口6人,常住人口仅1人。二是高位推动,凝聚共识。715日召开全市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总结暨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推进会议,924日又召开全市村民小组调整优化调度和社区建制及治理优化推进会议,及时传达了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精神和清华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听取各县区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对我市下一步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和社区建制及治理优化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利用脱贫攻坚入户走访和镇村会议,提前向群众宣传小组调整合并相关政策,凝聚改革共识。坚持县乡村三级设立信息员制度,收集干群意见,回应干群关切。三是明确原则、压茬推进。坚持“三不变”原则,即现有农村经济格局和生产经营关系不变;存量权益的原受益群体不变;合并后,增量权益的原受益群体不变。严格“三不并”原则,即区位条件、土地状况、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小组不合并;城郊结合部和纳入重大项目规划区内等面临征地拆迁情形的小组不合并;权属关系有争议、债权债务情况差异较大的小组不合并。依据我们调研摸底和各县区自己研判,预计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减幅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减幅以上或持平。坚持依法依规、压茬推进,确保10月底前、11月底前分别全面完成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和社区建制调整优化。

二、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法治能力建设,推动法治、自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近年来,我市深化法治、自治、德治,积极探索城乡社区多元共治模式,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一)建阵地强班子,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和支撑。巴中市持续深化“七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法律进城乡社区活动,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社区公开栏开辟法治专栏,利用农村广播开设法律讲堂,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宣传法律知识。一是强化阵地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城区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连片改造住宅区,按开发建筑面积5比例配建公共服务用房的相关要求,结合本轮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同步优化建设社区方式及产权归属,保障社区治理阵地。二是优化干部配置。坚决落实社区(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同步建强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本轮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全市村级建制常任干部职数由3.5人增加到5.4人,干部待遇由1500增加到2600元,干部平均年龄由52岁下降到43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占到了65.1%一肩挑占比达91%,实现了社区(村)“两委”干部总量减少、待遇报酬提高、能力结构优化三是加大财政投入。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社区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等经费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019年,市财政积极向省级财政争取到社区建设资金140万元(川财社20191166号、川财社2020128号),2020年,市民政局积极向省民政厅争取到社区建设资金533万,均用于保障全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示范体系建设。市财政将一如既往地切实履行政府职责,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支持我市社区依法治理能力提升。

(二)建模式提能力,积极推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一是修订完善居民公约。结合改革后社区新的空间布局以及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物资流向、经济流向,对作为社区治理活动中重要的民间“土法”居民公约进行修订完善,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禁止赌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很好地融入到的《居民公约》。二是做实做强红白理事会。充分利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契机,要求每个涉改社区(村)在安置原班子干部时,设定一个基础治理专干,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把这个自治组织做实做细,狠杀农村“宴席风”,深受基层欢迎。三是积极推进“三社联动”。积极培育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推动三社联动。今年以来,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68家,服务城乡社区82个;组建社区志愿服务站和社会工作服务站56个,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97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24场次;健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5+1”标准,培育150余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四是深化“道德银行”示范创建。坚持以市、县、乡、村四级示范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方法为载体,以提升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基层治理能力为目标,2020年在全市选择385个社区(村)(其中105个作为市级创建点位,280个作为县级创建点位)开展道德银行示范创建,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三)建机制优服务,助推社区服务能力和治理效能提升。我市注重目标引领,精细谋划推动,做实攻坚课题,突破热点问题,汇聚基层各方力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立起务实管用、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基层工作机制,确保了工作推进好、问题解决好、典型培树好。同时,结合此次疫情防控中取得的经验和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明晰权责清单。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制定“社区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实行社区负面清单管理。以本轮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为契机,依法推进社区(村)挂牌整治规范工作,持续开展“净墙”减负行动,全面规范社区(村)机构标识牌、业务标识牌、工作公开牌及工作宣传牌,对办公场所及周边悬挂、张贴、设置的各类标识牌匾进行彻底清理,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全市1819个社区(村)共清理规范标识标牌445块、房间门牌2115块、室内台卡(座牌)1925块、上墙制度2430块及不规范标语3415幅。二是稳步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发展。通过实施“社工+服务机制”、“社工+服务领域”等系列措施,推动民政部门与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社工社区性,扩大社工服务覆盖面。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改进完善评估方法,努力实现试点社区示范创建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城乡社区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做实做强红白理事会,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推进“三社联动”。今年以来,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68家,服务城乡社区82个;组建社区志愿服务站和社会工作服务站56个,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97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24场次;健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5+1”标准,培育150余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展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和社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服务,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助推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

通过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及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服务能力得到增强、治理效能得到提高,有效营造起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再次感谢贵单位全体同仁对民政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祝你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巴中市民政局

202091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民政局电话:0827-5260774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中段38号网站地图
ICP备案:蜀ICP备14032324号-2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102号网站标识码:5119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