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第四届四次会议第19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0-09-14 16:01 【字体:  

 

巴中市民政局

对市政协第四届四次会议第192号提案

答复的函

 

冯永玲委员:

您好!感谢您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社区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建议》(第192号提案)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堂大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奋战,众志成城。经过各方努力,防控工作开展越趋有序,防控措施推进越趋迅速,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已现积极成效。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环节,只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才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巴中市基层工作人员和居民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扎实筑牢社区这一道基层防线,让社区成为疫情防控最牢固的“战斗堡垒”,为整个疫情防控战取得胜利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我市社区在应对公共危机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一、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重塑基层治理框架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既是基层治理组织架构上的重大变革和完善,又是区域经济地理版图及其空间布局的优化重塑。我们始终将其作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紧抓实。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已基本完成,全市乡镇(街道)从200个优化到139(其中:6个乡、116个镇、17个街道)共减少乡级行政区61个,减幅达30.50%建制村由2177优化1316个,减少861个,减幅达39.54%,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一)“三个优化”积极稳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启动以来,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一手抓防疫防控,一手抓改革发展,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依法推进,改革“前半篇”文章已基本完成。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建制由“量多质弱”向“集中向好”转变。针对全市行政村“一多二少三弱”特点(数量多,人口少、资源少,组织弱、实力弱、服务弱),按照人口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改革目标,进一步调大人口规模、调优建制形态、调强发展实力。调整后,全市二合一的村619个,三合一的村131个,四合一的村7个,并入城镇社区的村104个;1500-3000人的村占比达到68.3%1500人以下的村由1556个减至92个,5000人以上的村从0个增加到5个,村平均人口增幅达65.85%,较大范围内盘活了农村资产资源,形成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集镇村-中心村-特色村”的发展体系得到初步构建。二是优化要素配置,实现发展由“单打独斗”向“全域统筹”转变。着力打破制约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有序流通的壁垒,推动土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要素资源有效整合、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底部基础。调整后,形成500亩以上特色产业村236个,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村63个,保留历史文化名村52个,实现了每个乡镇不少于1个内生动力足、带动能力强的中心村,村平均面积由5.27平方公里增加到8.73平方公里,重构了经济地理版图。三是优化干部配置,实现服务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坚持把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与书记、主任“一肩挑”同部署、同推进,同步建强乡村干部队伍,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服务能力。调整后,全市减少干部职数1162人,村均常任干部职数由3.5人增加到5.4人,干部待遇由1500增加到2600元,干部平均年龄由52岁下降到43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占到了65.1%,大专以上提高到21%一肩挑占比达91%,实现了村干部总量减少、村均力量整体增强、待遇报酬显著提高、能力结构全面优化,确保基层事情有人办、愿意办、办得好。

(二)积极稳妥、压茬推进村民小组和社区建制调整优化。今年以来,我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和社区建制及治理优化作为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市县联动、提前谋划、积极推进。一是提前调研,摸清底数。建立健全市到镇、县到村、镇到户调研机制,全面摸清了小组规模、干部结构、宗族聚居、资产状况、债权债务5项基本情况,分类建立产业发展”“集体资产”“债权债务”“风险隐患”4本台账,锁定三资权属和债权债务关系。我市现有村民小组14791个,平均户籍人口181人、面积0.78平方公里;全市城市社区150个,集镇社区353个,城市社区占比(29.8%)远低于全省的(47.4%);其中,城市社区平均人口5269人, 2万人以上的社区有22个,农村社区平均人口1300人,500人以下的社区30多个;常住人口最多的通江县壁州街道春长坪社区高达29275万人,最少的南江县赶场镇旭光社区户籍人口6人,常住人口仅1人。二是高位推动,凝聚共识。715日召开全市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总结暨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推进会议,924日又召开全市村民小组调整优化调度和社区建制及治理优化推进会议,及时传达了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精神和清华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听取各县区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对我市下一步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和社区建制及治理优化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利用脱贫攻坚入户走访和镇村会议,提前向群众宣传小组调整合并相关政策,凝聚改革共识。坚持县乡村三级设立信息员制度,收集干群意见,回应干群关切。三是明确原则、压茬推进。坚持“三不变”原则,即现有农村经济格局和生产经营关系不变;存量权益的原受益群体不变;合并后,增量权益的原受益群体不变。严格“三不并”原则,即区位条件、土地状况、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小组不合并;城郊结合部和纳入重大项目规划区内等面临征地拆迁情形的小组不合并;权属关系有争议、债权债务情况差异较大的小组不合并。依据我们调研摸底和各县区自己研判,预计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减幅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减幅以上或持平。坚持依法依规、压茬推进,确保10月底前、11月底前分别全面完成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和社区建制调整优化二是明确调整幅度。

(三)“三个完善”谋深做细改革“后半篇”文章。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大跃进”,必须以民为本、尊重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法依规、稳妥慎重,把握好各项工作的时效度,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运用改革“前半篇”文章经验,把握发展、服务、治理“三个核心关键”,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谋深做实“后半篇”文章,巩固改革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推动改革红利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释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完善基层服务功能。在被撤乡镇设立便民服务分中心,由1名副科级干部值守,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置便民服务代办点,常态化推进学校、卫生院按照现行管理体制运行,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降低。推行权力下移、服务下延,将部分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审批服务事项一并纳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枚印章管到底”。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按照逆向补短的原则,优先补齐被撤乡镇的民生短板,加大被撤乡镇的投入保障,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既定的有关被拆乡镇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养老等涉及民生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消被撤乡镇群众“害怕改后就不管”的疑虑。围绕新的乡镇和村庄布局,提前思谋,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优化配置教育、医疗、养老、便民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基层发展实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完善基层考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合并后乡镇(街道)达标管理体系,对机构整合、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引领和促进新老乡镇融合发展。改革完善考核体系,健全县级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之间双向考核评议制度,对基层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工作,实行条块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完善社会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办法,提高群众在考核评价工作中的话语权。

二、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持续推动社区应对公共危机能力体系建设

主动适应改革后我市城乡社区新形势新常态,不断夯实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基础,积极创建多元参与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逐步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和民主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为切实加强对全市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构建高位统筹、协同联动的推进机制,市委成立了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主任,市政府5位副市长任副主任的巴中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并于313日,召开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工作规则等相关文稿。二是组建工作专班。坚持把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和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相结合,组建了由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工作专班,并成立了5个由局班子成员任组长的调研小组,对全市5个县区503个社区开展全覆盖调研,收集各类问题建议,全面掌握了我市社区现状、居民意愿和发展需求。三是科学制定方案。在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巴中市城市基层治理示范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情,制定了《巴中市城乡社区示范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创建内容、创建举措、创建责任主体以及创建具体要求,提出了五类特色社区即:便民服务型、智慧科技型、社会组织参与型、社会企业带动型和社区服务项目化型的创建标准和“三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服务项目化、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建设等三项重点工作。

(二)完善治理机制。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信息化不仅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产业革命,而且将引发深刻的治理变革。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监测预警、精准防控、远程医疗、线上协作、趋势研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城市治理能力已经站在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向数字化治理转型,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今年,民政局长亲自挂帅,四赴成都与民政厅相关处室、分管领导汇报对接,得到了省厅的大力支持。巴州区被确定为省级基层治理试点县区(创建1个示范街道、4个示范社区,其中两个社区便是打造智慧社区)。二是强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构筑城市稳定发展的有力基石。城乡社区是公共危机联防联控的前沿阵地,只有街道、社区、防疫部门、物业公司、志愿者、项目公司等形成联动机制,对公共危机防控起到了巨大作用。我们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和网格化管理。积极培育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推动三社联动。今年以来,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68家,服务城乡社区82个;组建社区志愿服务站和社会工作服务站56个,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97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24场次;健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5+1”标准,培育150余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把城市的资金、资源、人才等更多地下沉到社区、下沉到网格,进一步增强网格员职业吸引力。三是聚焦应对风险能力建设,增强社区持续长久发展韧性。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人口、资源等要素流动加剧,城市面临更加艰巨的治理难题。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治理的重大命题,建设具有抵御高风险能力的韧性城市刻不容缓。这次疫情暴露出我们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有待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缺乏统筹等。我们以这次疫情防控为契机,国家将把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进行重点布局。进一步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公共卫生领域,提高公共卫生领域的供给质量。

(三)提升治理能力。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本次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村社区干部队伍,将社区两委常值干部确定为5-9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职数;对规模较大、任务较重的社区可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社区直接服务于群众,是国家延伸到基层的毛细血管,是组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承担着太多行政事务,社区干部的待遇和五险一金目前按已有政策执行,但市委组织部已在调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这次换届后应该可以执行,将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岗位的吸附性,将有能力的人充实到基层工作,同时,完善激将考核机制,激励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坚持能力提升,强化基层干部培训学习。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社区工作复杂而繁琐,社区干部要做到样样懂样样会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工作需要。我们今年以来组织了4次基层干部培训,就在上周还组织200余名村社区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尽量让每个社区工作人员都能掌握一项技能,同时,加大应急排险疫情防控、防火减灾等专业训练,在危机来临时,社区干部才能更直接有效地服务群众,减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基层干部工作地位。充分利用微信、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宣传社区干部在疫情防控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先进事迹,营造社区干部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对作为社区治理活动中重要的民间“土法”居民公约进行修订完善,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禁止赌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很好地融入到的《居民公约》。坚持以市、县、乡、村四级示范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方法为载体,以提升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基层治理能力为目标,2020年在全市选择385个社区(村)(其中105个作为市级创建点位,280个作为县级创建点位)开展道德银行示范创建,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通过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及社区应急体系建设,我市基层治理组织架构得到重大完善,区域经济地理版图及其空间布局得到重大重塑,社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服务能力得到增强、治理效能得到提高,有效营造起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再次感谢您对民政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巴中市民政局

2020914

 

(联系人:吕 银;联系电话:1577576528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民政局电话:0827-5260774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中段38号网站地图
ICP备案:蜀ICP备14032324号-2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102号网站标识码:5119000005